中華民國(臺灣)歐洲研究協會

European Community Studies Association Taiwan (ECSA-Taiwan)

歐洲短評

馬克宏的法國與歐洲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 蘇卓馨

    2016年對歐盟來說是個烏雲罩頂的一年。共同體經濟復甦緩慢,難民危機仍不見解決方案,六月英國公投脫歐,布魯塞爾、尼斯、柏林等大城紛紛遭受恐怖攻擊,從年頭到年尾聽到的盡是壞消息。在步入2017年之際,面對即將到來的一連串大選,歐盟支持者無不神經緊蹦,深怕大西洋彼岸吹起的民粹川普風將橫掃歐洲大陸。而這份憂心在2017上半年終於看到曙光。三月荷蘭國會大選,右翼民粹主義政黨荷蘭自由黨失利,五月法國總統大選,親歐的馬克宏擊退極右民族陣線的勒龐更是讓歐洲主義者吃了一顆定心丸。六月的國會選舉,馬克宏所帶領的新政黨「共和前進」更挾帶新總統的超高人氣,以初登台之姿成為國會第一大黨。「經濟學人」當年將法國評為年度國家,由馬克宏帶領的法國給人嶄新的氣象。

    身為一個老牌的民主國家,法國在政治上遇到的問題與中東歐國家的民主轉型不同,主要是政黨政治的老舊與僵化。而這也在2002年的時候帶給馬克宏極大的震撼。在「革命」一書裡,馬克宏形容他觀察當時的法國政治人物像是都在夢遊,傳統的左右派政黨已無法回應當前法國面臨到的問題,因此他決心建立一種新的政治途徑。馬克宏認為,法國已毫無選擇的置身在全球化的結構裡,開放與封閉取代了傳統的左右路線,成為新的社會分歧。而他代表的,就是一種開放的、改革的法國,用新思維來回應時代需求、解決問題。他在2016五月一場重要的演講中,以聖女貞德來比喻法國社會所需要的精神,也被一般觀察家認為是「馬克宏主義」的兩個核心要素:挑戰不可能、打破舊制度。而在馬克宏的認知中,法國的共和國必須要是一個鑲嵌在歐洲裡的共和國,從其首次競選總統至今,其不斷強調「歐洲主權」的概念,即傳統民族國家主權絕對、不可分割的概念,在今日的歐洲已沒有意義。因為今日的歐洲人面對的挑戰是共同的,不論是移民、反恐、環境、數位化等議題,都不是單獨一個國家的政策可以提供答案,而是需要強而堅定的歐洲共同回應。馬克宏因此承襲了歐洲區域整合建造者的精神,深知德法合作對歐盟的重要性,不僅在競選期間二度造訪德國,在柏林洪堡大學以英語發表演講,更在上任隔日即出訪德國,鞏固歐盟發展引擎的合作關係。除此之外,面對世界其他國家,馬克宏也展現大國的氣度,在川普宣佈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時候以法語和英語發表「讓地球再度偉大」的演說,儼然以世界領袖的高度自居。

    然而馬克宏旋風在上任不久後即開始消風,國內對於他推動包括勞動法、退休制度、移民法案等一系列的改革,反彈激烈,從抗議漲燃油價演變為全面性暴動的「黃背心運動」甚至持續了數個月之久,民意支持度屢創新低;國際間原先對馬克宏領導歐洲的期待也逐漸轉為嘲諷,不論是AUKUS事件被美國擺了一道、歐盟整合引擎在其與蕭茲這個組合上數度熄火、在俄烏戰爭議題上欲扮演調停者角色失敗、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一同訪中卻不同調等,不僅國際社會對其外交作為有所批評,連在盟友之間也漸失威信。就在政權維繫堪憂之際,馬克宏2024開年即為法國社會投下一枚震撼彈,任命34歲的教育部長Gabriel Attal為新總理,成為法國第五共和史上最年輕的總理。此任命展現了馬克宏對於翻轉世代的決心,也反應出其對馬克宏主義在法國政治中延續的期望。法國及國際媒體一致指出Attal與馬克宏的相似性,兩人除了學歷、外型、氣質等方面極為近似,政治理念上也都有別於法國傳統領袖,是屬於務實型而非理念型領導者。Attal是法國第一位公開同志身份的總理,直率作風受到法國民眾歡迎;任教育部長期間,宣布在學校不得穿穆斯林長袍的禁令,贏得法國保守派人士的讚賞。對於即將面臨六月歐洲議會選舉、與法國極右派「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陷入苦戰的馬克宏來說,Attal這樣跨黨派的支持度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法國史上最青春活力的領導人組合於是在2024年出現。筆者猶記2010年前後在法國唸書時,法國同學常開玩笑說法國檯面上政治人物永遠就這幾位,他們小時候就這些人,現在還是這些人。這樣尊崇歷練與經驗的政治傳統自2017年馬克宏上任後已不復見。在這樣一個地緣政治急遽變動的年代,國際社會走向高度互相依賴又無法真正和平共處,歐洲放眼望去沒有一個政府是穩定而能擘劃長遠政策的,新自由主義秩序讓人擔憂。馬克宏與Attal的新中間路線能否提供解方,值得期待。